第166期 2014-8

罗向阳:孩子频繁眨眼 当心儿童抽动症

抽动症多发于小儿学龄期,抽动症患儿易分散注意力,易形成心理疾病和社交障碍等。小儿抽动症早期有哪些症状?是否可以预防?是否有有效的治疗方式?本期我们邀请到孙逸仙纪念医院儿科主任医师罗向阳为我们解答。

罗向阳主任医师 儿科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

专长于多动症、抽动症、自闭症等儿童心理行为疾病。

为什么小孩会患上小儿抽动症?

遗传、精神、免疫力等因素

有先天因素也有后天因素:1)可能与遗传有关;2)中枢神经递质失衡;3)病理因素如母亲先兆流产、早产、过期产可能与本症有关;4)躯体因素如局部激惹而产生抽动。5)精神因素如父母离异、打骂孩子等;6)免疫病理损害如病毒感染。[详情]

抽动症并不是多动症

儿童多动症患儿智力基本正常,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,动作过多,好说话,任性冲动,做事拖拉等。抽动症主要是先出现眨眼,摇头,甩胳膊,踢腿,肢体、躯干扭动,叫喊声等,动作反复无法自控。多动症发病率较高。[详情]

学龄期发病较高

儿童抽动症一般起病年龄为2~21岁,5~10岁最多见。病情通常在10~12岁最严重;男性发病率为5-6%,女性发病率为0-1%;近期观察发现患抽动症宝宝年龄有前移倾向。可能与孩子看电视、玩电脑游戏多有关系,家长要多留意。[详情]

怎么发现孩子有小儿抽动症?

短暂性抽动:最多见的类型,病情较轻,表现为1种或多种运动性抽动和(或)发声性抽动;慢性抽动:仅表现有运动性抽动或发声性抽动;多发性抽动:病情相对较重,既表现有运动性,又兼有发声性抽动,二者不一定同时出现。[详情]

短暂性、慢性、多发性抽动

面部、肢体抽动 发声怪异

抽动的表现复杂,运动性抽动是指头面部、颈肩、躯干及四肢肌肉不自主、突发收缩运动;发声性抽动是指口鼻、咽喉收缩,通过鼻、口腔和咽喉的气流而发声。[详情]

早期抽动易被忽略

早期抽动症易被忽视,可能对此病不熟悉,以致被其他症状迷惑;或认为是不良习惯;病人对症状有一定抑制能力,当患者有意掩盖时,家长及医生不易察觉。[详情]

儿童抽动症对孩子有什么影响?

注意力不能集中

患儿的抽动和不自主发声导致注意力分散,严重抽动使患儿的眼睛很难盯在书本上,有些患儿上课时努力控制自己的发声抽动,注意力不能集中在老师的讲课上,学习成绩一般较差,同学歧视或嘲笑,使患儿更不喜欢上学,甚至厌学、逃学。[详情]

难以形成健全的人格

4~12岁儿童自我意识形成,若这一阶段常受到家长责骂、老师批评、同学嘲笑会对儿童心身发展产生巨大伤害。若无及时有效的心理干预,不但难以形成健全人格,而且容易产生反社会心理。[详情]

社会退缩和社交障碍

随年龄增长,宝宝会有如荣誉感、责任感等情绪;若患儿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,特别是抽动得不到控制,会严重影响他与同学的交往,产生自卑感。社会退缩,行为不成熟、社交障碍、口吃及品行记录的问题严重影响他们的社会交往和人际关系。[详情]

抽动症如何预防和治疗?

早发现、早干预

第一,在孩子发育过程中,观察神经发育是不是正常,若出现异常,应及早到医院干预,可能会减少抽动症的发生;第二,一旦发生了抽动症,家长不必太紧张给孩子造成更大压力,先回忆一下孩子有没有受到不良刺激并尽量改善,可以使得抽动症控制和预防。[详情]

合理控制药物剂量

1.药物治疗从最低剂量起始,逐渐加量至目标治疗剂量;2.病情基本控制后,需治疗剂量1~3个月强化治疗;3.维持治疗6~12个月,巩固疗效和减少复发;4.若病情完全控制,可考虑逐渐减停药物;5.当使用单一药物仅能使部分症状改善,或有共患病时,可考虑联合用药。[详情]

减轻焦虑 坚持训练

1)当儿童抽动发作时别强行控制,最好采用转移法如让他帮忙递下报纸等轻松的事;2)儿童常因挤眉弄眼等症状而自卑,建议求助心理医生,正确认识抽动症状并逐渐增强克服疾病的信心;3)若发声抽动病儿可进行闭口、有节奏缓慢地做腹式深呼吸,从而减少抽动症状。[详情]

家长对小儿抽动症有哪些常见误解?

抽动症可自愈

抽动症的患儿逐渐长大后在受教育、就业、恋爱等各种人际交往方面出现一定困难,虽有些病情轻微的孩子通过自己努力能控制抽动症状,但由于长期紧张和压力,可能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一定影响,家长需重视,积极治疗,不能放任不管。[详情]

文静小孩没有抽动症

文静的小孩也可能会患病。有的患儿课堂上不会违反纪律,但走神如玩文具,做作业考试时常出错;有的孩子为控制自己不发出声音,无法集中注意力听课。另外有的抽动部位较隐蔽,家长不细心观察较难察觉异常行为。[详情]

抽动症不能治愈

抽动症是可以治愈的。很多家长对孩子的病情很担心,而家长的消极情绪很容易传递给患儿,给患儿造成更大压力,其实大部分抽动症是可以治好的,只要积极配合医生治疗,患儿也可以和其它孩子一样度过快乐的童年。[详情]

下期预告

唐氏筛查有什么作用?

往期回顾

  • 早教有助于儿童能力发育

  • 小儿哮喘需雾化治疗

  • 孩子日常饮食应科学搭配

  • 上下呼吸道感染需对症治疗

  • 早产儿需更用心呵护

联系我们

如果您是医生或者是医疗机构,希望参与“专家视点”,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。

编辑:潘雅文
电话:020-38178288-3011
邮箱:panyawen@pcbaby.com.c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