NO.166
如何正确认识儿童抽动症?
在线时间: 8月9日 15:00-17:00
出场名医:

罗向阳  儿科  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

主任医师;专长于儿童神经疾病,如小儿脑炎、脑膜炎,儿童癫痫,小儿脑瘫及肌肉疾病等运动障碍疾病;多动症、抽动症、自闭症、睡眠障碍、学习障碍等儿童心理行为疾病。

本期主题:

抽动症多发于小儿学龄期,抽动症患儿易分散注意力,易形成心理疾病和社交障碍等。小儿抽动症早期有哪些症状?是否可以预防?是否有有效的治疗方式?本期我们邀请到孙逸仙纪念医院儿科主任医师罗向阳为我们解答。

本期活动已结束 你可以选择提交你所感兴趣的育儿话题或者医生名字,方便我们安排活动。 本期专家观点

患抽动症的宝宝药物治疗要有阶段性,首选可乐定、硫必利、哌迷清、舒必利、阿立哌唑、胍法辛等。从最低剂量起始,逐渐缓慢加量(1~2周增加一次剂量)至目标治疗剂量。病情基本控制后,需继续治疗剂量至少1~3个月,予以强化治疗。强化治疗阶段后病情控制良好,仍需维持治疗6~12个月。维持剂量一般为治疗剂量的1/2~2/3。强化治疗和维持治疗的目的在于巩固疗效和减少复发。经过维持治疗阶段后,若病情完全控制,可考虑逐渐减停药物,减量期至少1~3个月。若症状再发或加重,则恢复用药或加大剂量。当使用单一药物仅能使部分症状改善,或有共患病时,可考虑联合用药;难治性TD亦需要联合用药。

很多治疗效果好的儿童抽动症需要大概1~3个月就可以了,但是有些较严重的孩子,治疗一两年也控制不好,可能就需要多个方面的结合治疗,再严格地执行教育方法的改善,生活节奏、生活方式的改变才行。

儿童抽动症不吃药治疗的话对病情是不利的,很多家长问,抽动症能不能不吃药,担心药物对神经系统有副作用。只要对抽动行为可以耐受、忍受,或认为这种行为没有影响到孩子的心理,不会对孩子将来的学习、从业有影响,那么不治疗也没关系,因为抽动症一般情况下并不会威胁到孩子生命。有的病情较严重的,家长应尽快带孩子到专科检查。

儿童抽动症一般起病年龄为2~21岁,以5~10岁最多见。病情通常在10~12岁最严重;男性发病明显多于女性,男女之比为3~5:1。女性发病率为0-1%,男性发病率为5-6%。但近期观察,发现一些3、4岁的孩子已经开始出现抽动症。所以年龄段有前移的倾向。可能是与孩子看电视、玩电脑游戏多了有点关系,容易使抽动症的症状显露出来。希望家长要注意。

抽动症不治疗对小孩的影响是很大的,抽动症的孩子大多数会伴有不同程度的社交障碍,患儿逐渐长大后在受教育、就业、恋爱等各种人际交往方面出现一定的困难,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。

一般家长发现孩子老是眨眼睛,可能首先想到的是孩子得了眼部疾病,经过多次做眼部检查也查不出什么原因。其实如结膜炎、角膜炎等疾病很少会产生强烈眨眼的,容易把深层的原因用表浅的现象来解释。因此,孩子若是挤眉弄眼,可能并不是调皮扮鬼脸,建议带孩子到儿科神经专科做做相关检查。

抽动障碍分型: 根据临床特点和病程长短,本病可分为三种类型: 1.短暂性抽动障碍:最多见的一种类型,病情最轻,表现为1种或多种运动性抽动和(或)发声性抽动,病程在1年之内。 2.慢性抽动障碍:指仅表现有运动性抽动或发声性抽动(二者不兼有),病程在1年以上。 3.多发性抽动障碍(又称TS):是病情相对较重的一型,既表现有运动性抽动,又兼有发声性抽动,但二者不一定同时出现,病情在1年以上。过去常称的“抽动秽语综合征”这一病名欠妥,因为秽语的发生率不足三分之一。

小孩抽动症用药治疗效果是很好的,很多家长问,抽动症能不能不吃药,担心药物对神经系统有副作用。只要对抽动行为可以耐受、忍受,或认为这种行为没有影响到孩子的心理,不会对孩子将来的学习、从业有影响,那么不治疗也没关系,因为抽动症一般情况下并不会威胁到孩子生命。有的病情较严重的,家长应尽快带孩子到专科检查。

患儿的抽动和不自主发声导致注意力分散,严重抽动使患儿的眼睛很难盯在书本上,有些患儿上课时努力控制自己的发声抽动,注意力不能集中在老师的讲课上,学习成绩一般较差,同学、老师的歧视或嘲笑,使患儿更不喜欢上学,甚至厌学、逃学。

抽动症如果用药治疗,从小剂量开始用药,治疗效果应该是很满意或比较满意的。很多家长问,抽动症能不能不吃药,担心药物对神经系统有副作用。只要对抽动行为可以耐受、忍受,或认为这种行为没有影响到孩子的心理,不会对孩子将来的学习、从业有影响,那么不治疗也没关系,因为抽动症一般情况下并不会威胁到孩子生命。有的病情较严重的,家长应尽快带孩子到专科检查。

抽动症需要治疗,抽动症的孩子大多数会伴有不同程度的社交障碍,患儿逐渐长大后在受教育、就业、恋爱等各种人际交往方面出现一定的困难,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。

这个要具体看个人,有些抽动症的治疗效果好,大概1~3个月就可以了,但是有些较严重的孩子,治疗一两年也控制不好,可能就需要多个方面的结合治疗,再严格地执行教育方法的改善,生活节奏、生活方式的改变才行。

在临床上发现,确实有些家长对抽动症这个病缺乏认识。家长发现孩子老是眨眼睛,可能首先想到的是孩子得了眼部疾病,经过多次做眼部检查也查不出什么原因。其实如结膜炎、角膜炎等疾病很少会产生强烈眨眼的,容易把深层的原因用表浅的现象来解释。因此,孩子若是挤眉弄眼,可能并不是调皮扮鬼脸,建议带孩子到儿科神经专科做做相关检查。

治疗儿童抽动症需要花费不多的,在初期诊断的时候可能需要做一些相关检查,排除脑发育、代谢疾病等损伤神经的疾病。如果排除后,单纯从治疗上来讲,一个月大概一两百块。

抽动障碍大多可缓解,少数症状迁延,但积极治疗,多学习生活影响不大;其中多发性抽动是慢性过程,需长期服药以控制症状。有些发病年龄较早的抽动障碍患儿预后较差,可导致行为问题和人格缺陷,需特别注意加强教育和心理指导。

往期回顾

联系我们

如果您是医生或是医疗机构,希望参与“专家在线”,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。

  • 联系人:曾静波
  • 电话:020-38178288-4257
  • 邮箱:zengjingbo#pcbaby.com.cn(#改@)
通行证登录 免注册登录
账号
密码
忘记密码?
其他账号登录:

还没有注册太平洋通行证?点击 立即注册

手机号

请输入正确的手机号码

短信验证码

验证码错误,还能再输入3次

温馨提示